塑料是一类具有可塑性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可分为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通用塑料主要是产量大、应用广泛的大宗塑料,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丙烯酸-丁二烯-苯乙烯(ABS)等。工程塑料是能承受一定外力作用,并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在高、低温下仍能保持其优良性能,可以作为工程结构件的塑料,包括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热塑料性聚酯(PBT)等。特种工程塑料指综合性能较高,长期使用温度在150℃以上的一类工程塑料,包括聚苯硫醚(PPS)、聚酰亚胺(PI)、聚醚醚酮(PEEK)、液晶聚合物(LCP)及聚砜(PSF)等。其中,特种工程塑料与普通工程塑料相比,具有耐高温、高强度、耐疲劳、抗蠕变和耐化学品等特殊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电子电器、汽车、家电、厨卫、交通运输、医疗器械和机械制造、精密器械等众多领域。相较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性能更优,技术标准更严,附加值更高。作为高分子新材料的特种工程塑料是继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之后发展起来的第三代塑料,其兼具耐热、绝缘、耐腐蚀和机械强度高等优点。随着5G通讯、半导体、医疗行业材料升级等时代的到来,特种工程塑料对传统材料的替代速度进一步加快。来源:《富恒新材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招股说明书》,东莞证券研究所

高性能聚酰胺、聚苯硫醚(PPS)、砜类聚合物、液晶聚合物(LCP)是我国特种工程塑料的主要品种。在我国,特种工程塑料凭借其卓越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以及在众多应用领域的广泛应用,日益受到市场关注。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我国特种工程塑料的消费总量约占塑料消费总量的0.1%,其消费金额在塑料市场中占比约为2%。就各类别而言,我国特种工程塑料市场中,高性能聚酰胺、聚苯硫醚、砜类聚合物、液晶聚合物分别占比29%、33%、8%、24%,四种材料的总占比超过90%。近年来,全球及中国特种工程塑料市场实现了显著的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18至2022年,全球特种工程塑料市场规模从652亿元增至94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9.58%,这得益于全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高端制造业,如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拉动了特种工程塑料的需求。2018至2022年,中国特种工程塑料市场从72亿元增至13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6.9%,这凸显出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特种工程塑料的广泛应用。展望未来,随着研发和生产技术的持续升级,特种工程塑料在各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全球和中国特种工程塑料市场有望在未来几年保持增长态势。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7年,全球特种工程塑料市场规模将达到1382亿元,年复合增速为8.01%,这意味着全球特种工程塑料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中国,特种工程塑料行业的发展前景更为乐观。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在政策支持、塑料产业供应链完整以及产品成本优势的推动下,中国特种工程塑料市场将以9.53%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预计到2027年达到212亿元的市场规模。这一增长速度高于全球水平,充分展示了中国特种工程塑料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鉴于我国特种工程塑料产业起步较晚,其生产规模及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国内对该类材料的需求主要依赖进口。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特种工程塑料整体自给率仅为36%,进口依赖度高,其中聚苯硫醚(PPS)、聚芳醚酮(PAEK)自给水平较高,分别达到65%和50%,其余产品自给率均不足50%。目前,诸如美国杜邦、比利时索尔维、日本住友、德国巴斯夫、英国威格斯等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在国内市场占据较高份额。2021 年我国特种工程塑料行业自给能力情况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及中国 PEEK 市场概览》,东莞证券研究所(备注:其他产品中包括聚对苯二甲酸 1,4-环己烷二甲酯 PCT、聚芳酯 PAR、热塑性聚酰亚胺 PI 以及聚酰胺酰亚胺 PAI 等;消费量按纯树脂统计)近年来,我国坚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特种工程塑料的进口替代需求日益凸显。同时,国内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进口替代材料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近年来,一系列产业政策纷纷出台,旨在支持特种工程塑料产业发展,为我国厂商突破瓶颈、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2021年1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工程塑料及特种工程塑料,力争2025年的自给率提升到85%,其中基础较好的特种聚酯类工程塑料实现净出口”。作为高分子新材料,特种工程塑料是我国新材料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并支持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2021年12月,我国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提升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用钢、高强铝合金、稀有稀贵金属材料、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膜材料、纤维新材料、复合材料等综合竞争力”。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膜材料等新材料是推动我国新能源、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这些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4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整合行业相关研发平台,创建高端聚烯烃、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膜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领域创新中心。指导意见还强调要强化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测试评价、试验检测等平台作用,推进催化材料、过程强化、高分子材料结构表征及加工应用技术与装备等共性技术创新。2022年6月,我国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大升级创新产品的力度。其中,升级创新产品制造工程涵盖了5G通信用高端塑料、特种工程塑料、血液净化塑料、高端光学膜等领域。这一指导意见为我国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预示着在5G通信用高端塑料、特种工程塑料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将助力我国轻工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2022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 年版)》,该目录中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生产的部分,鼓励投资的有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酰亚胺、聚砜、聚醚砜、聚芳酯(PAR)、聚苯醚、特种聚酰胺(PA)及其改性材料、液晶聚合物等产品。2022 年 10 月,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在该目录中,针对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生产领域,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外商投资涉及的产品范围涵盖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酰亚胺、聚砜、聚醚砜、聚芳酯(PAR)、聚苯醚、特种聚酰胺(PA)及其改性材料、液晶聚合物等诸多高性能塑料产品。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酰亚胺等塑料材料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子通信、医疗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023 年 7 月,我国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了《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 年)》。该方案明确指出,需大力拓展特种工程塑料、高端光学膜、电池隔膜等材料在相应领域的应用。特种工程塑料,以其卓越性能,已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广泛应用,如飞机机身、导弹零部件等;高端光学膜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显示屏。拓宽这些材料在各领域的应用,将有助于提升我国轻工业技术水平,优化产品质量和性能,满足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这也将推动我国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交通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和优化。近年来,得益于我国国家产业政策的连续推动,特种工程塑料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产品竞争优势日益显现。然而,从全局角度看,高端工程塑料的自给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