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申请 参展申请

吉林大学 发明专利 具有雷达-红外隐身的PEEK复合材料

发布时间:2025-09-28


现代战争中,军事装备的隐身能力是提升生存与作战效能的核心。传统单波段隐身材料已难以应对多频谱探测,而雷达与红外隐身机制的内在矛盾(雷达需高吸收低反射,红外需高反射低吸收)一直是技术瓶颈。近期,吉林大学团队在《一种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的填料、PEEK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和应用》(申请号:202510469451.8)专利中,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通过核-壳结构设计多组分协同作用,成功突破传统局限。

技术核心:三维异质结构实现“双隐身”协同

填料结构设计:核-壳协同,性能互补

该填料采用**“钴-氮掺杂碳包覆多壁碳纳米管(核)+ MoSe₂纳米花(壳)”**的层级结构:

  • 核结构

    :由二甲基咪唑钴包覆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经热解形成,具备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磁性金属钴提供磁损耗,高导电性MWCNTs增强介电损耗,二者通过“磁-电协同机制”优化阻抗匹配,提升雷达波吸收能力。
  • 壳层材料

    :MoSe₂纳米花通过溶剂热法均匀生长于核表面,其低红外发射率特性赋予材料红外隐身能力;同时,纳米花状结构可通过多次反射与散射衰减电磁波,进一步增强雷达隐身性能。

关键参数:核结构与MoSe₂纳米花的质量比为1:1.4~1:4.3,此比例下可平衡雷达与红外隐身效果。

制备工艺:精准调控,确保结构均一性

填料制备分为两步热解与一步溶剂热反应:

  1. 核结构合成

    :二甲基咪唑钴包覆的MWCNTs在600~800℃惰性气氛下热解2~4小时,形成钴-氮掺杂碳包覆结构(MWCNTs@Co-NC)。
  2. 壳层生长

    :MWCNTs@Co-NC与钼源、硒源、还原剂在200~240℃溶剂热反应12~48小时,生成MoSe₂纳米花包覆结构,再经二次热解优化结晶度。

工艺优势:通过控制MWCNTs与二甲基咪唑钴的质量比(1:3.9~1:15.9)及溶剂热参数,可实现填料形貌与性能的精准调控。

PEEK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军事应用潜力巨大

材料特性:隐身与结构性能兼备

将上述填料与聚醚醚酮(PEEK)复合,形成雷达-红外兼容隐身复合材料

  • 雷达隐身性能

    :当填料填充量为33wt%、匹配厚度2.1mm时,反射损耗最小值达-50.00dB;厚度2.0mm时,有效吸收带宽(EAB)达6.84GHz,雷达散射截面(RCS)缩小值可达18.5dB·m²。
  • 红外隐身性能

    :MoSe₂纳米花的低发射率特性显著降低红外辐射,热成像测试显示材料表面温度调控效果优异。
  • 结构优势

    :PEEK基体赋予材料耐高温、耐化学腐蚀等工程性能,可直接用于制备战斗机整流罩、无人机机身等部件,实现“结构-隐身一体化”。

应用前景:多场景兼容,推动装备升级

该复合材料可广泛应用于:

  • 军事装备

    :战斗机、导弹、舰船等武器平台的雷达/红外隐身涂层或结构件;
  • 民用领域

    :电磁屏蔽材料、高温耐磨部件等。其无需多层涂层叠加的特性,可减少装备重量、降低维护成本,为下一代智能化武器装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技术突破:破解传统矛盾,引领隐身材料新方向

传统兼容隐身技术依赖多层涂层叠加,存在重量大、易失效等问题。本发明通过组分调控与结构设计,首次实现单一组分填料的雷达-红外协同隐身,其创新点包括:

  1. 磁-电损耗协同

    :钴-氮掺杂碳与MWCNTs构建高效电磁波衰减路径;
  2. 结构增强吸收

    :纳米花与碳纳米管形成三维网络,延长电磁波传播路径;
  3. 低发射率调控

    :MoSe₂纳米花表面实现红外辐射抑制。

吉林大学团队的这项研究,不仅为多频谱隐身材料提供了全新设计思路,更推动了功能-结构一体化复合材料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进程。未来,随着工艺优化与性能提升,该材料有望成为现代战争中“看不见的盾牌”。


主办单位

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电话:400-916-2668

邮箱:daqinexpo@163.com

地址: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越溪街道南官渡路8号1幢1512室

  • 扫码关注获取
    更多展会资讯

Copyright © 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117301号-3